溶血对标本结果产生的影响
溶血是指由于标本采集、转运、处理及保存过程中,因红细胞膜破裂,细胞内的血红蛋白(Hb)释放到血浆或血清中的过程。
如何判定标本是否溶血,一般定义是检测血清或血浆中Hb的水平,对血浆或血清中Hb>0.3g/L称为溶血(肉眼可见),而较严格的定义则认为血浆中 Hb>20mg/L或血清中 Hb>50mg/L 则认为溶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溶血的主要原因
(1)体内溶血,可见于获得性、遗传性和医源性疾病,如严重感染、输血反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病、药物性。
(2)穿刺操作不当:止血带扎得过紧,时间过长;消毒液未拭干;抽血不顺;血肿处采血;血液注入真空管过快或产生气泡;输液同侧采血;标本在混匀过程中力度过大。
(3)分离操作不当:离心时提速过快。
(4)标本容器不合格,空针质量不过关,密封不好造成溶血。
(5)水浴时温度过高、冰冻、振荡等各种原因。
溶血对各检测项目的影响
1、对血常规项目的干扰
溶血标本由于红细胞破坏,RBC降低,而HGB、MCV不变,并由此造成MCHC计算结果异常增高。同时红细胞碎片可被系统错认为血小板,进而使血小板的计数偏高。嗜中性粒细胞由于外力作用被破坏成裸核,而被仪器计作淋巴细胞,因此淋巴细胞比例升高,而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下降。
2、对血气项目的干扰
动脉血中红细胞内的PO2、PCO2高于血浆,PH则低于血浆溶血标本导致PO2、PCO2升高,PH值降低。
3、对凝血项目的干扰
溶血后红细胞内释放磷脂,后者在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过程中是促凝物质,导致二者结果偏低。
4、对生化项目的干扰
血钾测定明显受溶血的干扰,因为红细胞中钾离子的浓度比血浆中高30倍,故标本严格防止溶血。除了血钾,对乳酸脱氢酶 (LDH)的影响也很大,可使测定值升高至100-180倍;其次是肌酸激酶(CK),高达约69倍;再次是血清磷(P)和钾(K)。还有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丙转氨酶(ALT)。溶血还会影响降低某些酶的活性如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进而导致结果偏低。
5、对免疫项目的干扰
在免疫项目检测中,溶血对化学发光法或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所检测项目的影响较多。其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最大。其次,对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游离T3(FT3)、游离T4(FT4)、心肌肌钙蛋白I(cTn)、肌红蛋白(MYO)也有一定影响。再者,溶血本身对胰岛素水平影响不大,但由于红细胞内含有胰岛素降解酶,溶血后该酶释放,随着溶血时间的延长,胰岛素不断降解,从而导致浓度降低。使用ELISA检测HIV抗体、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时,溶血标本存在游离血红蛋白可非特异性吸附在反应孔中,使结果表现为假阳性。
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常常遇到标本溶血,是最常见的分析前干扰因素。溶血后因细胞内外物质的转移、光学干扰、与试剂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等机制对检测产生不同程度的干扰,导致某些检验项目测定结果假性降低或升高,未识别溶血样本的结果可能导致临床诊疗差错。因此,识别及处理溶血标本是临床检验工作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Giuseppe Lippi,Norbert Blanckaert,Pierangelo Bonini,et al.Haemolysis:an overview of thhe leading cause of unsuitable specimens in clinicallaboratories[J].Clinical Chemistr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2008,46(6):764-772
[2]McCaughey EJ, Vecellio E, Lake R, Li L, Burnett L, Chesher D, Braye S, Mackay M, Gay S, Badrick TC, Westbrook JI, Georgiou A. Current Methods of Haemolysis Detection and Reporting as a Source of Risk to Patient Safety: a Narrative Review. Clin Biochem Rev. 2016 Dec;37(4):143-151.
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及公益科普,文中涉及的病例、数据等专业内容仅供参考。部分资料来源网络,侵删。
作者丨冯艳艳
美编丨白然
校对丨孟莹
审核丨宁永忠 王俊文 高慧双
编审丨王贺